3月4日,高平市石末乡秦庄村秧歌剧本捐赠仪式在晋城市档案馆举行。仪式上,市档案馆接收了《钉钢》《三怕老婆》《剪舌记》(1-7)《巫休妻》《抢亲洞房》《义合店》《三上轿》《断桥亭》等10个剧目共15个秧歌剧本。此次捐赠对于丰富档案馆馆藏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秦庄秧歌剧本多为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手抄本,最早的为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蝇头小楷手抄本。
据记载,秦庄秧歌剧团原为秦庄秧歌通义剧团,形成于清乾隆年间,清嘉庆年间搬上舞台,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,距今200余年时间。据考证,秦庄秧歌可能是“干板秧歌”的发源地,因发源于高平东部,又称高平秧歌。演唱时用锣、鼓、镲、梆子击节伴奏,不用丝弦伴奏,全剧一唱到底,没有道白,唱腔优美易学,唱词简单明了,朗朗上口,高、中、低音均能演唱,故又称“干板秧歌”。
秦庄秧歌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,适合群众口味;曲调高昂,唱腔清脆,吐字清晰;形象生动,舞蹈优美;以唱为主,没有表白。唱词板式很有特色,有十字腔(三三四)、夹四腔(三四三),如《断桥亭》里的白娘子唱:“许官人/你为何/这样奇怪/ 陪官人/吃一醉/又有何妨。”倒板、垛子、双名倒(三三七),站板、落板等。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,针砭时弊,很受群众喜欢。没有弦乐伴奏,只有打击乐伴奏,更能突显台词的清晰度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,秦庄秧歌由冯五孩(1969年去世)当师傅,带出了很多优秀的秧歌演员,有王银锁、侯荣富、冯末孩、任金保、王天财、段东法等人。1983年以后,秦庄秧歌进入短暂的恢复期,因原班人马年事已高,体力不济,男扮女装扮相不美,于是传授了十几名年轻人,并增加了女演员,常受邀到十里八庄演出。主要演员有冯来花(女)、侯海英(女)、冯雪娥(女)、侯雪凤(女)、韩元英(女)、冯国儿、侯志荣等,他们均为新一代演员。
1991年以后,由于行头陈旧、资金有限,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人们欣赏观念的转变,秦庄秧歌逐渐解散,现在戏箱、行头、服装等已失散,仅有《钉钢》《三怕老婆》《剪舌记》(1-7)《巫休妻》《抢亲洞房》《义合店》《三上轿》《上坟路遇》《断桥亭》《打棒槌》《去花园》等十多本剧目手抄本存放在村委会。由此,这十多本剧目显得更为宝贵。
保护历史文化,启迪现代文明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,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晋城市档案馆将继续强化使命担当,忠实履职尽责,切实履行好“为党管档、为国守史、为民服务”工作职责,不折不扣将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,档案工作就跟进服务到哪里”的要求落到实处。同时,市档案馆也欢迎广大群众捐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。